WFU

2017年5月25日 星期四

【你應該知道的美感教育】-----〖新思惟論壇〗演講整理


圖片來源:新思惟「小孩成長二三事」論壇

作者:陳璽元


「美感創意」是孩子未來競爭的關鍵力!


榮幸年初受蔡依橙校長邀請,參與新思惟國際「小孩長大二三事」論壇,對兩百多位醫師父母演講。受邀參與盛會,將美感教育觀念可以推廣給更多人,心中充滿感恩。因此大會結束後,一直希望可以將自己的演講內容化做文字,與更多人分享

   

為什麼美感教育很重要?


當超級程式「Alphago」擊敗了棋士柯潔,象徵人工智能的一大進步,科學家曾表示,在不遠的將來,機器人將取代95%以上的人類工作。而人類對抗機器人狂潮席捲而來唯一關鍵,就是我們的膽試與創意美感。美感教育的重要性,就是讓我們下一代擁有機器人無法取代的實力!


說到美感教育,很多人直覺聯想到的就是畫圖、音樂、勞作等美術才能表現;而創作的目的,也多半與「獲得稱讚」、「能夠賺到錢」有關,但真正目的不該只是這樣。


創作的目的,本質上就是在做一件事:「溝通」。人類透過非文字的藝術行為,向觀眾表達內心的想法。翻開藝術史,所有的藝術行為無論表現再多元,背後都是藝術家在當時的時空背景與心智狀態下,透過創作來說故事的過程。



美感教育的目的:掌握令人感動的溝通方式



 


所謂的「感動」,溫馨浪漫不是唯一的標準;神奇寶貝透過遊戲設計,可以讓孩子玩得愛不釋手;臉書程式的精簡設計,讓使用者時時刻刻都想拿起來刷刷訊息;超跑外形的酷炫線條,滿足了頂級客群的消費期待,這些都是因為「傳遞感動」而「創造價值」,說穿了,這也是文化創意產業的運作精髓。





身為一個看過芸芸眾(學)生的老師,我也跟家長們有同樣的疑惑:「美感教育應該怎麼教?」時代變化越來越快,以前可以藉由半強迫孩子努力的創作來掌握美感,現在大家受到手機上快速易得的資訊影響,專注力越來越短暫,思考也變得碎片化,因此師長需要的是掌握教育的契機,讓孩子主動培養認識美感的熱情。



簡化概念:與其造船,不如先欣賞大海


《小王子》中有段名言:「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來搜集材料,不要指揮他們做這個那個,你只要教他們如何渴望大海就夠了。」我發現這對新生代小朋友來說,也是同樣適用。

現在很多的小朋友從小到大幾乎沒受過打罵教育,對於威權式指導沒有心理恐懼,但同時有「學習偏食」的副作用------只想體驗新奇皮毛,而不願意打好基礎。因此,大人面對小孩,就要換個教育方法,用引導方式讓孩子認識美感。




我提出的「一個口訣、三個方法」的策略:
一個口訣:「它,為什麼要這麼說?」
三個方法:「加深印象、比較印象、再造形象」

梵谷「星夜」

Eugène Delacroix 的「自由女神」 (感謝網友Sierra Wu指正)

米勒「拾穗」

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最大,所以要強化小朋友的美感學習,父母對藝術文化有基礎認識也很重要。像是演講中聊到的「名畫小故事」,就是透過先認識藝術家開始,再來了解作品意念,以及進階地去理解在後現代社會裡,作品可以被「多重解讀」這樣的概念(簡單說就是作品在以前只有唯一個標準解釋,現在則以可分成「作者的想法」跟「觀眾的想法」,真的不懂沒關係XD)。

簡單來說,若是只用「畫面好看」來當做審美標準,那學習比較淺薄,加上「口訣一」的思考提示,就可以在獲得感動的同時,去思考感動背後的原因。



對高經濟收入的家庭來說,帶孩子到處「體驗感動」並不難,很多小朋友甚至常跟家人到世界各地旅行(可惡!想要!),但是「體驗」得來的感受如果沒有透過「記錄」與「再現」,那就只變成短暫的快感;因此,美感的接收與表達都很重要




父母的溝通功課


小孩子除了個子小,心智年齡也是隨著年齡在變化的,所以父母親要先了解孩子的發展時期(看上面的表),在選擇跟孩子對話的方式,以「寶可夢」為例:

跟幼兒期孩子:
這些小怪獸好可愛對不對?你看他們在做什麼?(讓他自己去看圖編故事)

跟小學1~4年級孩子:
你看裡面有幾隻怪獸?你選一隻你最喜歡的畫畫他的家。(進階往心中想像力去找答案)

跟高年級孩子:
觀察一下,「暴鯉龍」的特徵有哪些?他加了什麼造型,讓他看起來更兇猛呢?

跟中學以上孩子:
最近你知道寶可夢嗎?要不要設計一隻自己的公仔?

小朋友跟大人一樣,也有千百種個性,因此不可能一種說法適用全部人。老師因為在校園中接觸大量同齡孩子,自然更容易找到跟小朋友溝通方法。因此建議家長們可以積極與老師討論孩子的教育規劃,優秀的老師應該會提供適合個別孩子的引導方法。


台灣藝術教育盲點:不完美的玩美比賽


高年級家長常常會問兩個問題

全國學生美術比賽小朋友用同一個構圖得到兩個特優(創意公式化)

台灣美術比賽中,技巧好到不太合理的兒童畫

日本小朋友的得獎作品

日本小朋友的得獎作品,大人加工痕跡不多

國內小朋友自己創作的作品(但全國初賽就被刷掉了)

全國美術比賽中年級小學生作品!?

美術比賽照理來說是培育孩子藝文能力的搖籃,但是隨著升學競賽的白熱化,「老師補筆」風氣很重,已經快變成「老師代筆」了!

孩子能夠在成長中得到鼓勵當然是好事,不過若是從小就被潛移默化灌輸了「要靠老師才能得獎」的觀念,這對啓發孩子美感與信心可是沒有幫助的。我分享自己在京都旅行時,整個下午看一位日本小朋友寫生的經驗說到,這個頭戴小花帽的日本小男孩在畫畫時,很仔細地觀察環境的色彩、光影,然後小心的下筆,讓人看了好感動;我不禁對想起有一次在臺北某宮廟看小朋友參加寫生比賽,只見小朋友頭抬都不抬,低頭就背出一篇完美的「畫稿」的情景........。兩種不同的精彩作品,一個是謙卑地向自然學習,欣賞造物之美,另一個是為了在台灣比賽中突圍,積極地展現華麗的技巧。

孩子的想法就是大環境的縮影,台灣跟日本,哪一個環境與美感教育是玩真的呢?

京都神社旁的溪水,在京都,每條溪水都是透明見底的,看得令人吃驚與慚愧。

旅遊時光寶貴,一個小朋友寫生可以吸引我一個下午欣賞,可見我真的被震撼到了!

小朋友很仔細的調色,畫出來的顏色、線條,全部都是用雙眼觀察到的。

我曾寫過「全國美術比賽是兒童教育的地溝油」,被上千次地轉載分享,可見美術比賽不見得適合所有的孩子。



美感教育從點滴開始



小朋友實際描繪校園植物

簡單俐落的構圖,不輸IKEA賣的裝飾作品

美感無處不在,不同的美感系統,其實是各自獨立的。雖然小朋友把圖畫「畫好畫滿」總是令人欣賞,但那畢竟也只是美感系統的其中一種;就好像人一樣,Lady GAGA喜歡天天換穿各式各樣風格的衣服,那是她的美感表現方式;而賈伯斯或是臉書創辦人祖柏克總是同一套衣服,那也是屬於他們的美感。總的來說,美感沒有固定形式,卻有相同精神,那就是「用心呈現自己想要的感覺」。

(萬分感恩陳德芸老師、沈榮林老師的教學照片)




愛因斯坦曾說:「複利的威力遠大於原子彈。」對孩子的教育投資,也應該思考它的複利結果。美感教育,應該建立在長遠的規劃上,為了讓小朋友的感受判斷能更深刻,父母可以藉由攝影留下孩子成長的身影,我甚至建議可以將照片提供給孩子的美術老師,作為創作的題材;想想看,如果小朋友用畫筆留住了自己的成長過程,未來哪天長大需要介紹自己成長背景時(例如申請國外學校),是不是比文字還更有說服力呢?


美感教育是一條終身學習的路,祝每個小朋友都能成為有美感與自信的人,造福自己也完善這個社會!







歡迎交流








精選文章

微觀世界--好玩的微型攝影

   作者: 陳璽元 日本攝影師田中達也先生曾利用模型人物跟生活中的物品來做出微型風景,讓欣賞作品的人總能發出會心一笑,驚覺原來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